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的深耕者——李秀林(4)

来源:新课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探索教学法。李秀林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法的研究,尝试建构一门关于哲学教学法的科学。他强调:“哲学教学法应当成为一门科学。”并

探索教学法。李秀林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法的研究,尝试建构一门关于哲学教学法的科学。他强调:“哲学教学法应当成为一门科学。”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法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身。哲学原理自身的内容与特点,内在地包含和规定了如何教好这门课的一般原则。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一特点,要求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准确性、全面性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一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处理好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相统一这一原则,要求将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论视为科学的认识方法(认识论)和思维方法(逻辑学);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法纲要》一文中,李秀林深入阐发了对哲学原理教学法的系统思考,包括“哲学原理教学法的性质和作用”“哲学原理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哲学原理课的准备”“哲学原理教学大纲的掌握和使用”“哲学原理教材的掌握和使用”和“哲学原理的答疑”等内容,初步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法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提出了“晓之以理、辅之以形、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方法,至今仍然具有科学性与生命力。“晓之以理”要求概念明确、层次分明、逻辑连贯、重点突出;“辅之以形”讲究把深奥的哲理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让抽象的思想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庄重活泼的仪态表达出来;“动之以情”既要求自己动情,又注意以情动人,注重感情交流;“导之以行”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做科学思维的引路人,时刻不忘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李秀林不但思索了哲学原理总的教学法,而且探讨了哲学原理诸具体部分的教学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法。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理论宣传和教学中忽视辩证联系思想的倾向,他强调要恢复普遍联系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应有地位。这既为理论上进一步拨乱反正所必需,又是唯物辩证法科学本性之必然要求。当然,联系的观点同发展的观点不可分割。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构成其理论结构的第一个层次。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都是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展开与具体化。虽然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但它同时也是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展开与具体化。这一规律之所以构成辩证法的核心,正是由于它更深刻地揭示了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另外,他还建议按照恩格斯对三大规律的表述,将质量互变规律放在第一条,使之更紧密地同唯物论部分相衔接,更符合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李秀林强调,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就是要理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制约。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科学把握,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关键的正确揭示。他具体分析道:“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是讲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本身。只有首先弄清物质生活方式本身发展的规律性,才有可能进一步说明它是怎样制约整个社会生活的。”“‘阶级、国家、革命'这一章讲社会的政治生活,主要是要弄清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怎样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意识'这一章是讲社会的精神生活,主要是要弄清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怎样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同样,对于谁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问题的说明,还是要立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根本观点。李秀林抓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制约”这一“牛鼻子”,找到和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与教学的“法门”。

李秀林关于哲学原理教学法的思索丰富而深入。但事实上,这些思考只是他曾设想撰写的专著《哲学教育学》的一小部分。他渴望以之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可惜天不假年未能如愿。鉴于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法上的高超造诣与杰出成就,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家。

文章来源:《新课程研究》 网址: http://www.xkcyjzzs.cn/zonghexinwen/2021/0904/1070.html



上一篇:培训机构恢复线下教学!安徽两市明确
下一篇:黄淮学院领导督导“开学第一课”及线上教学组

新课程研究投稿 | 新课程研究编辑部| 新课程研究版面费 | 新课程研究论文发表 | 新课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